田思

草木无言,春华秋实;天地一心,振翮空灵。海潮总有拍岸的浪花,溪流总有淙淙的跫音。

《动地吟》与马华诗歌朗唱运动

《动地吟》是由马华诗人游川与傅承得等所发起的现代诗巡回朗唱运动,在
80年代末、90年代初曾轰轰烈烈地搞过许多场演出如1988年的《声音的演出
》、1989年的《动地吟》、1990年的《肝胆行》等,10年后卷土重来,在本
世纪的最后一年,再创下在全国各地连演二十多场的纪录。由于这一系列活
动有著明确的宗旨,发动面广,主办与协办者多是各地的主要华团或文教组
织,参与朗诵的诗人颇众,观众的反应也非常热烈,给文化界带来了不少的
冲击,我认为可以把它当作马华文坛的一大盛事。从推广诗歌艺术的意义上
来说,也可视之为一种诗歌运动。

其实,游川与傅承得只是这项运动的主朗诗人。在他们身边,结集了一批具
有文化创意又有企业策划观念的年轻文化与社会工作者所组成的班底,使到
这项运动能在精心策划下,由点到面扩展至各地。这是《动地吟》取得成功
的主要因素。而《动地吟》的基本班底,像“细胞分裂”式的成为文化各领
域的推动者与参与者,更使《动地吟》不囿限于一种诗歌朗唱的活动形式,
而有了更广泛的文化建设意义。

如何动地,怎样歌吟

回顾马华文学史,朗诵诗并不是一种新奇的文学品种。早在抗日时期就有“
诗歌大众化运动”的提出。1947年,马华诗坛出版了一部千行的长篇朗诵诗
〈怒吼吧,新加坡!〉(作者漠青、若耶、丁家瑞与彦群)。1953年,古
辛、白丁与炎羊也集体创作朗诵诗〈南大颂〉,其演出轰动一时。早期马华
诗人如铁戈与米军等的诗都很适合朗诵,如铁戈的〈在旗下〉、〈生活是美
丽的〉与米军的〈跳玲珑〉、〈不叫多隆〉等,都是朗诵诗的名篇(参见方
修著《马华新文学史稿》及原甸著《马华新诗史初稿》)。过去华团与独中
也不时举办过诗歌朗诵比赛,或在文娱晚会中呈献朗诵节目,只不过朗诵者
的演绎方式可能比较一般化,不够生动,不像《动地吟》那样给人耳目一新
的感觉。

至于诗曲的结合,过去一些音乐界人士也曾作过尝试(如陈洛汉、黄任芳等
)。而专门以现代诗谱曲的,当推1981年天狼星诗社出版,陈徽崇谱曲的唱
片、卡带《惊喜的星光》,内收该社成员的13首作品,称得上是一项创举。

本地诗曲朗唱并非自游川、傅承得等开始,为何《动地吟》会在近年的华社
造成一种轰动效应,会成为一项别开生面的表演艺术呢?我想这与他们对诗
曲朗唱的理念,所选择的内容与呈现方式有密切的关系。

傅承得在《动地吟》为华研筹款演出之前,发表了一篇题为〈在历史长河的
转折处〉的文章(1989年8月12日《南洋商报》), 为前几场的《动地吟》
演出作出分析说:“《动地吟》的成功,来自务实本质,就像《动地吟》许
多朗诵者所表现的现实精神一样,整个策划与演出都是奠基在务实态度和方
法论上的。文学已到了历史长河的转折处,诗歌再也不满足于自我悲悯或肤
浅写实的层面上了,要谈社会批判和社会真相,让我们去碰最尖锐的课题
罢!而本著这样的共识,《动地吟》的参与者,皆能以相互体谅和不计个人
得失的精神,去促使这个系列演出成功推出……历史已到了转折处,大家必
须群策群力,才能开创局面。而当我们分散的时候,也要保持清醒的在各个
领域上更上层楼。对我们年轻的一辈来说,对国家与社会的关怀和奉献,永
远只有开始与坚持,永无结束。”

他在接受祝家华(1989年5月6日《星洲日报》)的访谈时说:“我们的国
家,尤其华社有太多低沉的语气,或有麻木的现象。因此我希望通过文字扬
起一种气势,这种气势本来我们的民族都有的,不过只是渐渐衰退。因此,
我希望自己的作品有股豪情,读者也有这种感受。我们希望沉思没错,不过
我们沉思之后要扬起。”

他在接受辛金顺的访谈(1989年6月2日《星洲日报》)时说:“活在这个时
代,则我们必须关心这个时代。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
事,事事关心。或许,我们成长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经验让我们有不同的
观念;也曾因不同的立场对立过,冲突过。但在薪传的脉动中,我们将只唱
出一个共同的声音。而诗,让我们的心更温馨和接近。……我们需要更多诗
人出来朗诵。通过朗诵来引发更多诗人写出一些更明朗与节奏感的诗,间接
上也是在进行一种推动诗风的工作。”

傅承得所强调的,不外是通过朗诵去表达诗人对社会的批判与对家国的关
怀,强调朗诵者的豪情气质,与“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凝聚力。而作为
《动地吟》朗诵台柱的游川,则主张好诗须让人听得懂且欣然接受,但须保
持本身的格调,在朗诵时加上创意,可以自由发挥,变诗的平面为立体,做
到“曲高和众”。这些理念可从以下言论窥见之:

“从五四运动到今天,整个诗潮一直在变。到了60年代,现代和写实的争论
也花了不少的时间。是故,到了这个时期,本身有一种自觉和反省。他觉得
诗歌必须在艺术的范畴中去表达对社会的关爱,因此诗必须让人看得懂,并
且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感情世界和意念,则诗才能够有力拯救诗人于绝望之
渊,诗才是诗!颠扑不破的,绵绵亘亘在文学史中生长而繁荣。

“诗歌本身就是一种讯息的鼓声,除了文字方面的讯息传达,诗歌在刊物上
发表,读者有限。但如果把文字化成声音的话,则诗歌能够更有效地让大家
接受和欣赏。再者,诗歌朗诵是一门再创造的学问和艺术,今天,现代诗的
生命必须有赖于朗诵的提升,让诗插上翅膀,使诗能够在蔚蓝或风雨的天空
下任意飞翔。只是诗歌必须脱离样板式的朗诵法,寻求另一种创意。”(同
见辛金顺访谈)

“以吟唱的方式将诗呈献给大众,并不代表是迁就他们;相反的,而是要让
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诗,让他们对‘诗是平面和沉默’的概念改观,更
要让他们觉得诗是有趣和活泼的。朗唱时将诗的内容给活演,让平面和沉默
的诗走上街头,让诗变成更立体感,和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它们,都是诗
人的责任。”(见庞子妮1999年3月21日《南洋商报·新感觉》专访)

在马华诗坛上,游川以擅写短小精悍的诗著名,他的诗本来就充满生活化与
口语化,加上雄浑刚健的嗓子与恰如其份的演绎,的确使《动地吟》给人虎
虎有生气的感觉。在他与其他演出者的配合下,好多首诗的朗唱都散发著引
人的魅力。例如在朗诵〈青云亭〉时那苍老的咳嗽与声声“老态龙钟,香火
寥寂”的叹息;在朗诵〈神啊!你们要自己保重〉时,那笃笃笃的木鱼声配
合著满天神佛的念念有词,还插上“做官的做官,做牢的做牢”的嘲讽;在
朗诵〈鼓〉时,以沉沉激荡的鼓声带出“更重更痛更重更痛”的压抑感;在
朗诵〈中国茶〉时,那句“嘿一声”的悠扬山歌;在朗诵〈五百万张口〉结
束时那喋喋不休而难闻其声的嘴唇动作;在朗诵〈一开口〉时,那几句“我
们就万里长城春秋战国悠悠5千年”,竟用各种方言吟出,增加反讽的意
味;在朗诵〈海〉时又当场引吭高歌,观众都有拍掌唱和的冲动。这种“游
川式”的朗诵演绎,可谓“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真正做到形式多样化,
变平面为立体的要求。

傅承得的朗诵自然而不造作,时而带著书卷气,时而带著激越的豪气;而他
在各个节目间的穿针引线,侃侃而谈,也让听众与诗人的内心更加贴近。此
外,马华诗坛新锐林金城、吕育陶等以“不平则鸣”的精神,调侃现实,也
让人感受到“痛定思痛”、不愿随俗沉沦的清醒。

黄益忠歌声嘹亮中气十足,让人听出耳油,为诗作锦上添花,周金亮挟吉他
冠军的技巧在台上,鬼马风趣,亦庄亦谐。他谱曲的功力不俗,为游川谱的
诗曲〈口占〉、〈寂寞〉、〈莫笑我〉、〈老乡〉等,以及为传承得谱的
〈因为这个国家〉,都有独特的风格;一首〈问候马来西亚〉,使许多所谓
“爱国歌曲”黯然失色。在《99动地吟》的第二度长征中,他更独力挑起所
有谱曲的重责,也带出他的徒弟──音质甜美的歌手戴丽金,他俩分担了各
场演出的独唱、齐唱角色。这回,周金亮谱了好几首难度很高的诗曲,如何
乃健的〈海棠〉、陈大为的〈旧粤曲〉、周若鹏的〈茨厂街不是
ChinaTown〉、田思的〈青春〉和〈给我一片天空〉以及傅承得的〈惊魂〉
等。

作为一位为马华现代诗安上音符翅膀的音乐人,他对这项朗唱运动有甚么看
法呢?周金亮说:“我以前写流行歌曲,是从自己出发,用我的爱恨、忧愁
和快乐去自行抒发。但是《动地吟》的诗都是关于国家、时事、民族、政治
之类,那种抒情、言志的文字已在那,这使我必须成为诗的知音,在这境界
内为它寻求一些旋律。正因为和诗的情怀搭上,变成往往是文字在引导旋
律,这种旋律是有别于写流行歌曲的手法,使我受到很大的激发,因为发现
到要发挥的空间竟然这么宽广。”(见古晋《国际周刊》1999年5月28 日夏
理斯专访)

周金亮主张诗与曲可以在“双赢政策”下激发互补的化学作用,他认为把诗
歌当作文人雅士的专利品是错误的观念。他说:“好的诗一定要设法推广,
用旋律把诗的生命延长,甚至让人们进入诗境去探索里头到底是甚么………
如果说,一般上流行歌曲所不敢碰的国家、时事、政治、教育、民族等课题
都在现代诗里,你还能说诗歌不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不是我们每一个人所拥
有的吗?”(同上)

周金亮说,参加《动地吟》之后,给他一个很大的思索和发挥的空间,即是
自己有了一个大方向,希望做出一些非主流,而且可能让人接受的东西。周
金亮为马华诗歌谱曲的努力已受到音乐界的肯定,本地一家制作公司正准备
为他灌录《动地吟》诗曲的卡带,可算是这项诗歌朗唱运动的意外收获。

书香诗韵蔚成磁场

“十年动地吟,世事几番新”,这是《99动地吟》在古晋演出时报章的标
题。总结这场历时十载的马华诗歌朗唱运动,开始时可说是出于一种文化悲
情与社会忧患意识。

《动地吟》特有的社会批判意识与国家关怀之思,甚至敢于触及某些被认为
“敏感”的课题,可说为以后马华文坛上的“政治诗”(如郑云城的《那一
场政治演说》)开了先河。

作为受过企业精神洗礼与方法论训练的一批《动地吟》策划者,比“知其不
可而为之”的执著多了一份探索与实验的精神,在为诗歌的生存与发展寻求
各种可能的空间。所以《99动地吟》打进了购物中心,并在各个演出场合摆
卖诗集,反应令人鼓舞。

(编按:本文节录自作者今日于南方学院主办之马华文学研讨会上发表的论
文,原文约1万5千字。另外,99《动地吟》今日也将在南院礼堂演出,以为
研讨会助兴。)

0 意見:

張貼留言

给我一片天空

一片成熟的紫色天空

别让酸雨淋湿了我的梦

别让烟雾遮蔽了我的真诚

别叫我内心天然的热带雨林

让位给一栋栋冷漠的洋灰钢骨

我把睿智沏成一壶龙井

我把哲思梳成一株银柳

我平和的心曲通过一管牧笛

悠悠地回荡在晚风夕照里

映象田思

作品集

【作品出版年表】
1. 诗集《赤道放歌》1978年新加坡洪炉文化企业
2. 诗集《竹廊》1982年吉隆坡铁山泥出版社
3. 散文集《长屋里的魔术师》1982年居銮曙光出版社
4. 诗集《犀鸟乡之歌》1986年香港国际出版社
5. 诗集《我们不是候鸟》1989年砂拉越华文作家协会
6. 评论集《六弦琴上谱新章》1992年砂拉越华族文化协
7. 诗集《给我一片天空》1995年吉隆坡千秋事业社
8. 散文集《撷一辑多彩的人生》1995年马来西亚董总
9. 评论集《找一条共同的芯》1995年诗巫中华文艺社
10.散文/小说集《田思散文小说选》1996年砂拉越华族文化协会
11.散文集《田思小品》1997年彩虹出版有限公司
12.与何乃健合著《含泪为大地抚伤》1999年千秋事业社
13.与傅承得合编《最美的诗·最爱的人》2000年大将出版社
14.《田思诗歌自选集》2002年大将出版社
15.评论《沙贝的迴响》2003年南大教育与研究基金会
16.与傅承得合编《何乃健散文精选及赏析》2004年大将出版社
17.学术论文《马华文学中的环保意识》2006年大将出版社

文章分類

聊天室


ShoutMix chat widget









泥上偶然留指爪

追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