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思

草木无言,春华秋实;天地一心,振翮空灵。海潮总有拍岸的浪花,溪流总有淙淙的跫音。

消失的梦谷

我又重访梦中的江城

在快艇的冲浪节奏中

感受拉让江慈母般的脉息

看舷窗外景物如画

却有成排的木桐把美梦撞醒

那似曾相识的红树林

裸露出江涛冲刷后的贫瘠


晃过蕉叶掩映的加拿逸

仰望高岸上江屋如楼

江风吟出歌镇风光1

快艇迅捷如逝水

一切依稀旧识

不,

一切都已改变

当快艇在码头系缆

万绿丛中的点点小屋已不复见

更不见那蜿蜒的赭色山腰

哪里去了

我梦中如幻如真的江城

那晨雾萦绕的梦谷





码头水位越缩越低

高耸的是突出江边的蛮横建筑

耳际回荡当年燕群的啁啾

和沿江小贩的亲切土语

都湮没于市虎的喧嚣

垫高的路面遮蔽福南小学的书声

那福隆亭大伯公庙的香火

绕不出四周店屋的卫视天线

一道破烂的九曲桥

兜不出现代化的迷宫

梦谷的苍翠已被糟蹋

谷底成了垃圾的堆积处

小镇褪下纯朴外衣

露出模糊的面目

穿着新潮的土著青年

闲坐在巴剎四周

用随身听消磨整个上午

不知可听到被遗弃的长屋

那些空巢老人寂寞的叹息

踅入丝维亚古堡

寻找百年前缔造和平的古迹

老酋长的功绩和宝刀已蒙尘

整个展览馆空空荡荡

只有我和同伴单调的足音

在坚硬的盐木楼板踏响

英雄成了壁橱上的黑白相片

昔年争夺的战利品都成了古董

走出丝维亚堡

我们去寻访友人的手工艺店

在一排排的新店屋间

早已失去了踪迹

蓦然回首

它就在三角形的饮食中心

仿佛一个迷你三角洲

在城市化的浪潮间喘息

店名“来来”的店主

局促在楼梯一隅

把我们拉到楼下喝咖啡

却慨叹咖啡已非昔日味道

我们婉拒了店主的午餐邀请

一段破碎的寻梦之旅

在回程快艇的船顶上

被烈日晒得像江水般浊黄



2009年6月27日 (于加帛返诗巫途中)

罗芳伯

客家人尚武的石扇堡

世代娴熟于农耕商贩的梅县才子

在刀光拳影中舞出雄心壮志

不屑屈膝写求官的八股文

却在骈四俪六中啸出高亢的丹田气1

乾隆三十七年淘金梦的帆船驶出虎门2

落迹于莽莽榛榛的西加里曼丹

放下戒尺和算盘的师塾先生

带了一百零八好汉开拓金山

筑栅修垣开沟淘沙

草鞋上洗出了粒粒金子

好汉都成了兰芳公司的股东

连坤甸苏丹也结了盟

共御拦路骚扰的骠悍土著

这公司俨然世上最早的共和国

法纪制度关税商贸农业教育与军事3

提早一世纪降临蛮荒之地

“乐民之乐者必忧民之忧”4

连鳄鱼读了祭文也驯服远遁

最具火药味的荷兰枪炮

不愿大唐总长的声威使税收缩水

睦邻王道挡不住白人的横行霸道

兰芳公司终在卡布亚斯河畔凋萎5

罗芳伯庙香火一则不朽的南洋传奇6


2011年5月5日






1 罗芳伯擅诗能赋,有“金山赋”传世。赋体与骈文类似, 皆注重骈四俪六的格式。
2 虎门:位于广东省珠江口。
3 罗芳伯担任“兰芳大总制”期间,领导人民改进落后的农 耕技术,扩大矿产的开采,发展交通事业,创办学校,提高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为保卫辖属安全,采取全民皆兵的措施, 组织青壮年参加军事训练,平时务工、务农、经商,战时集结打仗;并设有兵工厂,制造枪炮,建立巩固的防务。
4 引自罗芳伯所撰“祭鳄鱼文”,此文写于 1793 年。
5 1884 年,荷兰殖民地政府趁兰芳大总制第十任总长刘生病卒时, 突然发兵占据其首府东万律,兰芳大总制遂亡。
6 罗芳伯于乾隆六十年(1795 年)逝世,享年 58 岁,葬于东万律, 当地人民为他立庙祀奉。而坤甸亦建有罗芳伯庙,庙中对联云:“百 战据山河,揭地掀天,想见当年气概。// 三章遵约法,经文纬武,犹 存故国冠仪。”可概括罗芳伯之一生。

拖鞋与盐

在汹涌的人潮中
我捡到一双拖鞋
它曾陪一位白发诗人
踩过洼洼坑坑的大地
它曾伴诗人飘逸的长须
踢踏热爱乡土的诗意
他走向草根
它踏过不平
他冷对森严
它跺响愤懑
然后镇暴车喷出
狞笑的水柱
然后催泪弹爆出
辛辣的烟雾
慌乱中
一位友族兄弟
塞给我一撮盐
连同掌心的温热
我看到赤脚的老诗人
白发依然飘逸



(记一位诗人在709的心情) 2011年10月25日

遥远依然亲近 ——读田思 作者:謝冕

(序)
遥远依然亲近
——读田思
那年从北京飞新加坡,飞行四个多小时才出国 境,又大约两小时的光景方才抵达狮城。后来从新 加坡飞吉隆坡,再从吉隆坡飞砂拉越,一次、再次 地进出关,验证护照,这才感到了路途真的不近。 砂拉越又叫北加里曼丹,它的南边紧挨着就是印度 尼西亚。毫无疑问,我们那时就在赤道线上梭巡 着。尽管南海近在咫尺,可是中国大陆却是非常遥 远的北方了。
在砂拉越的首府古晋,迎接我们的马来西亚 朋友中就有田思。一样的肤色,一样的语言,接触 多了,才知道还有更重要的,那就是一样的中华文 化。那时田思正执教于古晋中华第一中学,他带领 学生组织了一个非常成功的拉让江诗歌朗诵演唱 会,为我们的砂拉越之行增添了繁丽的色彩。田思 先后就读于南洋大学和马来亚大学,他是中文系出 身,曾获得马来亚大学的文学硕士学位。田思有着很高的文学素养。他还是一位用华文写作的诗人。 在马来半岛与婆罗洲,华族的先民参与了当 地的开发和建设,他们和本地的各个民族融合在一 起,以汗水和智慧创造了社会的进步和繁荣。他们 无愧于生养他们的丰饶的土地和人民。就华族的几 代移民而言,一方面,他们亲密无间地融入了那个 社会,另一方面,他们却奇特地,甚至是顽强地保 存了自己的语言、习俗、信仰、完整的中华文化。 他们把中国大陆带来的中华文明的火种,在异国他 乡绵延、传承、世世代代地发扬光大。这真是异常感人的历史事实。 当时我在古晋,后来在诗巫,从不觉得是在
遥远的异邦。我们和当地的诗人雨田、铁筝、蓝波 等相聚,就像是在大陆,在内地的某一地、某一 日,和亲密的朋友很平常、也随意地聚会一样。我 们饮茶、谈诗、闲谈或者会议,亲切而且自然。在马来西亚,我们像是在走访亲戚。诗巫被当地人称 为“新福州”,作为家乡人,我除了熟悉的乡音, 更是享用着熟悉的福州美食:传统工艺制作的鼎边 糊、光饼、鱼丸、猪肉干、地道的闽菜。在诗巫的 拉让江畔,我还“遇见”了来自家乡的福德公公以 及伟大乡亲——林默,据说他们是明朝漂洋过海来此安家的。 我很早(与他会见之前)就读田思的诗。读他
的诗不仅没有任何障碍,而且非常亲切,因为语言 相通、而且情感的内涵与方式也相近。要有一些差 异,那就是他的诗中充满了我们感到有点陌生的马 来风情。他热爱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他以汉语文 字表达了他的这种热爱。热带雨林的浓荫和阵雨, 一望无际的水田有水鸟惊起于苇丛,“像是一串白 色的连音符”。还有九重葛牵引的晒台,巴乌莫长 屋升起的袅袅炊烟,拉让江涌动着慈母般的脉息。 这些都给我们以新鲜的喜悦。
最让感动的是他对遥远祖邦的怀想和崇敬之 情。他的笔下丰富地传达着中华文明的信息,他写 惊蛰、写端午、写中秋月、斟杜康酒、品陆羽茶, 他读王安石,读苏东坡,他的诗中“跳动着李白和 杜甫的灵感”。他用汉字写作,也用汉语吟唱,他 本人就是中华文明铸就的知识者。不仅乎此,他付 出心血,把这种深沉的中华情结传授给下一代。他 教他们读唐诗:“孩子,这些黑蝌蚪排队的地方, 藏着一个很好玩的唐朝”1;他告诉他们亲切的乡 音:“或许是你奶奶留声机上转动的潮曲,或许是你爷爷陶瓮上手捏的龙纹,我把先人传下来的心 血,用方方正正的笔迹画给你看。”2
“黑蝌蚪”、“潮曲”或者“龙纹”,都是他 永铭于心的中华文明的符号,也是他准备传给下一 代的文化遗产。而诗歌就是其中的一种方式。有一 首诗叫《墙上的声音》,其实就指的是悬挂墙上的 中国字画——中华文明的象征,他不仅自己欣赏, 而且依然没忘了把此种心境传给后人:“孩子,当 你三岁时牙牙学语,我就让你在抑扬顿挫的跌步 中,伴随着那些平仄的韵律成长。由此我们可以悟到,为何在离大陆遥远的婆 罗洲岛,即使年代久远而中华文明却能奇迹般世代 赓续的原因。诗人笔下的“孩子”有时是实指自己 的子女,有时则指他教育的学生,他自己就是中华 文明的薪传者。这是无须号召或指令的,全凭那颗 心、那种爱,是一种集体的、自觉而又无声的心灵 的召唤。诗人虽然世代生活在远方,他总找机会回 乡寻根访祖。这不是一般人寻幽访胜的行旅,对他 来说每一次都是朝圣之旅。在洛阳,在白马寺,在 龙门石窟,也在泰山和杭州西湖。那年泰山遇雪,即使雪封山道也不能令他却步。对他来说,每一次 回归祖地都是信徒的朝觐,都是向先祖的致敬。
对于田思而言,用汉字写诗是一种严肃的事 业,他以此表达他的所思所想,诗是他的心声,而 不是技巧的炫耀。不论是在马来西亚,新加坡,还 是在中国或世界的其他地方,他的诗歌天空非常广 阔,他总是用诗来传达他的牵挂和忧虑,为万众的 忧乐,为生民祈福。那日他从加帛返回诗巫途中, 他发现蛮横的现代建筑正在吞噬江岸迷人的自然 风光,他为“消失的梦谷”而痛心。4 诗人是入世 的,他始终不能忘记他所处的社会和人生,他的心 始终牵萦着人世的苦难,他的爱心博大而宽广。小自一间“没有女主人的书房”,大至世界各 处发生的爆炸和流血,纽约双子星座大楼的坍塌, 伦敦地铁的毒气袭击,峇厘岛夜总会的连环爆炸, 他都不能释怀,也都有诗歌昭示他的“内心的海 啸”。5 远隔万里,他为中国的汶川地震抒写着悲 情,《压不扁的微笑》、《我还想跳舞》、《女字 是怎样写的》,他的这些悲痛的诗句定格了灾难来临时惊心动魄的场景。他坚信:滚烫炽热的泪将汇 成一道温泉,灾难与殇痛之后必有热泪,它将映照 人性的光辉。6
我曾在一些场合表达过我对一些诗人对世事 冷漠的不满,现在我在万里之外找到了知己般的安 慰与补偿。田思的这些诗作,体现了作为诗人的良 知。遥远却是亲近。诗人始终站在真理与正义的一 端,他弃取世俗与流行而庄严地承担了使命。他的 那些表达了美好情感的诗篇代表了人类的尊严。他 堪称是汉语写作的骄傲。田思新著《雨林诗雨》 汇聚了最能代表诗人创作高度的名篇,他的这些诗 篇照亮了他所诅咒的黑暗的天空。面对名篇《诺科 玛》,面对他对这只智慧的海豚“你是二十一世纪 最伟大的逃兵”的颂扬,我忍不住击节赞叹!
在当今的诗歌写作中,我目睹太多的矫作与滥 情,也目睹太多的自私与冷漠,在他们那里,诗歌 的神圣感消失了,代之以无休止的他人无法解读的 喃喃低语,他们缺乏的正是此刻我们聆听到的诗人 的博大的爱与恨。一些诗人应当在诗人伟大的悲哀 中感到羞惭——
天空如此肃杀 纠缠着一只嗜喝石油的秃鹰 与沙漠之枭的恶斗 而落满一地的 却是无数白鸽带血的羽毛
天空如此冷酷 像不断旋转的绞肉机 绞死五十万个幼童的未来 绞死几万只在海湾栖息的水鸟 毁灭沙漠周围的植被与生物链 连古文明发源地的两河 也在山埃和毒气下窒息8
是的,天空如此接近,却又是如此遥远。是 的,诗人居住的国度如此遥远,它与我们的心却又 是如此接近。这就是我此刻放弃了我和诗人共有的 最隆重的节庆日,在万家在和平的灯火中欢庆团 圆的夜晚,在窗外北京上空——也许在古晋或者诗 巫或者吉隆坡的上空也是如此——灿烂的烟花映照
下,我暂时放弃与亲友共庆春天的欢乐,在书房的一角,独自聆听遥远却又亲近的诗人的心声的缘 故。
田思无疑是忠实地继承并发扬了华文新诗伟大 传统的杰出诗人,他的创作保存并体现着我们最为 珍惜的诗人的品质和操守,他是汉语诗歌写作的骄 傲。他的诗如那吹过热带雨林的微风,又如马六甲 海峡和南海温煦的浪花,澄澈而透明——他创造了 真诚、质朴、清爽、俊朗的诗歌风格。
2012年1月22日至25日,农历辛卯除夕至壬辰正月初三 于北京大学

走一趟“婆罗洲华文文学巡礼”

巡礼之宗旨



“婆罗洲华文文学巡礼”是由砂拉越星座诗社所主办的一项文学展览与推广活动,由2011年9月1日至10月2日,在古晋皇冠广场的“艺术空间”举行。后者是此项活动的协办单位,提供了幽雅而舒适的场所,使这一系列活动能在充满艺术气氛的环境中进行,可谓相得益彰。



砂拉越星座诗社是砂州最早成立的文学团体,于1970年获得注册。为庆祝该社成立41周年而举行的“婆罗洲华文文学巡礼”,其宗旨是肯定砂拉越,沙巴及汶莱华文文学之成就,整合文学资料,宣扬乡土意识,促进公众对文学活动之关注与兴趣。



星座之路



砂拉越星座诗社最早是以提倡“现代诗”及“现代主义文学”为标榜的群体,主张“完全忠实于自己”,并且“为艺术而艺术”。评论者谓“他们推崇创作应发掘人的内心深处和无意识领域,强调艺术和想像的创造性,并坚持认为只有提供想像空间的作品才有价值。”(1)该社早期的成员包括刘贵德。吕朝景,谢永就,陈焕旸,李木香,陈从耀等。在同好者的努力下,该社历年来曾有过辉煌的表现。除了主编文艺副刊提供发表创作的园地之外,他们还举办过诗画展,艺术品展,盆栽展,现代诗朗诵比赛,诗的“立体化”演绎(包括舞台表演与歌唱,舞蹈,书法等结合),华国双语朗诵等,为砂州华文文学的推广作出不少的贡献。



该社在八十年代以后,虽仍以推崇“现代派”文学为依归,但在创作内容上注入了不少“关心社会”的元素,手法上也锐意求新,评论者认为是星座诗社的转型期 (2) 诗社的资深诗人谢永就曾表示:“一个作家,他不只要走离自己年少的天地,去关怀家国,它更应该走向更远更广阔的大自然及全人类,去表达自己对一切生命的关怀。”(3)曾任星座诗社主席的林武聪在2010年6月3日接受新纪元学院讲师的访问时也说:“星座诗社的重要性在于它曾经大力推介现代文学,为当时的砂华文学拉开一扇大门。。。到了1980年代,诗社的活动与社员的创作,不再只是标榜现代义文学,反而趋向多样化,注重文学的推广。然而,诗社社员的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一般而言都比较注重艺术表现手法,仍然有一种敢于创新的现代文学精神。”(4)这时期的主要成员有黄泽荣,林武聪,林离(林国水),叶谁,李谨光,沈庆旺,蓝波,鞠药如等。



到了九十年代,该社于沉寂一段时间后,开始向“年轻化”发展,如梦扬,刘贵梦,刘善伟,黄曦,蔡羽,贝克等,陆续成为该社的骨干。他们推行了许多“文学走入社会”的活动,如族魂晚会,文学下乡活动,诗句重组比赛,填诗比赛,动地吟(与西马诗人合作),北斗星文学奖,文学讲习班等,取得了卓著的成绩。社员中的梦扬,蔡羽,李海丰,楚天(江泽鼎),杨锦扬,贝克,菡萏(李裕娟)等,更在创作上时有佳绩,令人注目。



“巡礼”两大特征



砂拉越星座诗社现任执委们所举办的“婆罗洲华文文学巡礼”,基本上有两个最大的特征。第一是消除门户之见与山头主义,让其他文学团体也能一起参与。第二是将本土文学的范围扩大,以婆罗洲书写为重点,增加空间与时间的厚度,使乡土文学的内涵更加充实。这一切从“婆罗洲华文文学巡礼”这个名称就反映了出来。

“巡礼”是以展览会为中心,参展单位除了砂拉越星座社外,还包括砂拉越华文作家协会,砂拉越华族文化协会,诗巫中华文艺社,美里笔会,中区友谊协会等。这些都是目前砂州相当活跃的文学或文化团体。展出内容包括1960年代至今砂州各家报章的文艺副刊,文艺杂志,各团体所出版的丛书与纪念特刊,以及其他个人著作等。现场还展出星座诗社的创设宗旨与成立概况,会员名单与历年主要活动,文学团体分布地图,副刊合订本,创刊号招贴,文学作者群像(共介绍砂,沙,汶三地61位作者),以及书写婆罗洲文学特辑等。



展出书籍与副刊类别



1. 砂拉越华文作家协会“犀鸟丛书”56本。

2. 砂拉越星座诗社“星座丛书”12本及纪念特刊8册。

3. 砂拉越华族文化协会丛书50本。

4. 诗巫中华文艺社“拉让盆地丛书”27本及社员著作6本。

5. 美里笔会丛书33本。

6. 中区友谊协会14本,纪念特刊1册。

7. 婆罗洲文化局38本。

8. 砂拉越留台同学会“留台人丛书”8本。

9. 砂拉越师范学院华文学会“涟漪丛书”17本。

10.古晋第一中学华文学会出版学生合集4本。

11.砂拉越华人学术研究会丛书2本。

12.其他个人著作约100本。

13.沙巴与汶莱写作人著作十多本,收集到的数量不多,但知名作家如冯学

良,陈文龙,元子,一凡,林下风,林岸松等的著作或作品都可见到。



至于本州出版的文学与综合性杂志,各有若干期数亮相的计有:海豚,学生月刊,学生之光,拉让江,马华文学(砂作协),国际周刊,梦田,笔汇,文海。

为鼓励参观者支持本地作家的著作。展览会负责人也在会场中央设立“书籍售卖”的长台,让作家们展卖他们的作品,反映不俗。





以下是“婆罗洲华文文学巡礼”中所展出的各种文艺副刊,大多刊载于砂拉越各主要省份所出版的报纸上(有者为全州性报纸),虽非全貌,但已见梗概。



1965-1969文艺副刊



椰风(中华日报)

文艺阵地(中华日报)

绿网诗踪(中华日报)

激流(国际时报)

圆圈圈(前锋日报)

悲喜(砂拉越晚报)

原野(砂罗越商报)

路(砂罗越商报)



1970-1979文艺副刊



热风(国际时报)

教与学(国际时报)

新激流(国际时报)

黎明(国际时报)

青年园地(前锋日报)

星座(前锋日报)

田(砂拉越晚报)

烈火(诗华日报)

竹原(美里日报)



1980-1989文艺副刊



星期文艺(国际时报)

新激流(国际时报)

一中园地(国际时报)

星座(砂拉越晚报)

长虹文艺(诗华日报美里版)

油城文艺(诗华日报美里版)



1990-1999文艺副刊



人世间(国际时报)

风起(中华日报)

星座(砂拉越晚报)

烟火(新华报)

生活坊(诗华日报)

新月(诗华日报)

田(世界早报)

小黄花青草地(世界早报)

文苑(马来西亚日报)

艺盾(马来西亚日报)

文协园地(美里日报)

竹原文艺(美里日报)



2000-2011文艺副刊



新激流(国际时报)

世纪风(国际时报)

笔汇(国际时报)

文艺村(星洲日报)

星座(星洲日报)

文风林(诗华日报)

新月(诗华日报)

峇南河(联合日报)

钻油台(联合日报)

文苑(联合日报)

文艺梦(联合日报)



“书写婆罗洲”理念



把婆罗洲华文文学当作一个区域文学的书写策略,始于田思在2002年于诗巫中华文艺社所主办的文学讲座会上所发表的主题演讲<书写婆罗洲>。2003年砂拉越星座诗社也邀请田思作一场类似的演讲,对这个理念有了基本的共识。此后田思又发表了<再谈书写婆罗洲>(2007年电台访谈录音记录)、〈书写婆罗洲是乡土文学吗?〉(2008年)、〈共饮一江水、畅抒大地情〉(2008年)与〈砂华文学的本土特质〉(2009年)等相关论文。“书写婆罗洲”的概念渐渐受到国内外文坛的重视,如陈大为、钟怡雯、李瑞腾、莊华兴、孙福盛等学者,都曾经撰文评论。2008年西马佛教教刊物《普门》的编辑到砂州组稿,并于该年11月出了《畅抒大地情--书写婆罗洲》专写。新纪元学院中文系所出版的《中文人》期刊,也于2010年6月刊出《书写婆罗洲专号》。该院讲师伍燕翎、苏燕婷访问砂拉越星座诗社前主席林武聪与前秘书林国水的专访文章,用的题目正是〈走一趟婆罗洲文学的现代之旅〉。这篇访问稿也谈到了星座诗社的成立与发展经过,其创作表现与“转型”的问题。





在这里顺便解释一下什么是“书写婆罗洲”的理念。我们不妨引用一下《普门》杂志中〈记录一座雨林〉的一段文字:“婆罗洲的特色,就是多元种族,多元文化,多元生态,多元景观。它是世界第二大的雨林,仅次于亚马逊河流域。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空背景低下,我们如果能够以婆罗洲为重点,进行我们的文学创作的话,它可以形成中文阅读世界里,一个很受瞩目的亮点………从不同层面去展示丰富多彩的文化,其中包括历史掌故,乡镇,风俗,生态,街巷历史,图片等等”。(5)至于“书写婆罗洲”是不是一种乡土文学,在下一页的“婆罗洲笔记”中有一段话:“书写婆罗洲拥有乡土文学的本质,但却与乡土文学有不同之处。乡土文学,属于文学题材的范畴,而书写婆罗洲则属于多层面的文化建构,所涉及的范围包括:奇山异水,壮美河山的探险与描绘,各族风俗习惯的采风记录,各族关系的探讨,古迹考察与维护,环境关怀与保护,地方志,人物志等。”(6)至于书写的态度,书写婆罗洲拒绝哗众取宠的扭曲,而是建立在包容和尊重上。



潜在议题



总之,“书写婆罗洲”的提出不外是一种文化策略,它具有以下几个潜在议题:

1. 以多元文化的发扬来制衡单元文化政策的霸权。

2. 以传统本质文化的维护来抵抗全球化的市俗侵蚀。

3. 以“在地书写”来善用丰富多彩的本土资源并表达真实感受,以“场所精神”来表现雨林奥秘和乡镇风光。

4. 以环保精神和中庸思想(包括爱护大自然)来节制盲目发展与功利主义。

5. 以“慢活”和“自然纯朴来对比焦虑紧张,虚伪装作与过度透支的生活方式。”



文学展览/文艺表演/演讲/简讯诗比赛



砂拉越星座诗社这次主办“婆罗洲华文文学巡礼”,可说是“书写婆罗洲”理念的一次检验。它通过文学展览,几乎涵盖了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近半个世纪在砂,沙,汶三地华文文学作者的创作总成绩以及文学活动的轨迹,真正达到了“肯定文学成就,整合文学资料,宣传乡土意识”的意愿。



为了贯彻“促进公众对文学活动之关注与兴趣”这项宗旨,主办当局除了在展览布置与设计方面精益求精之外,也安排了几项精彩的活动。例如古琴伴奏艺术歌曲的演唱(由陈建造与杨万豪呈献)。而同为五脚基表演艺术坊导师的林世伶,更作了一场生动的“童诗朗诵现场教学与表演”,吸引了许多儿童和家长参与。这对推广文学,争取年轻一代的文学爱好者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文学必须有传承,否则便是孤芳自赏。因此,“婆罗洲华文文学巡礼”的筹划者特别安排独中老师带领学生们在放学后前来参观展览会,边听讲解边作笔记,并设有“有奖文学常识问答”,以资鼓励。



随着社会的演变与科技的发达,文学也要与时并进。这项“婆罗洲华文文学巡礼”被带入商业广场来举行,是“文学走入社会,走入人群”的另一次尝试。而在讲座会上,更特别邀请了文学网站主持人石问亭作一场有关〈谈网络文学〉的演讲。另外两场文学演讲是由林离主讲〈散文略谈—从文学角度重现当下政治生态〉,以及田思主讲〈雨林谈诗〉。三位主讲人在演讲过程中都用了电脑幻灯片(powerpoint)的呈现方式,听众踊跃发言讨论,形成良好的互动。在为期一个月的文学展览中,星座诗社也趁便举行了一项“简讯城市诗”创作比赛,即以手机简讯传递有关城市生活主题的短诗创作。这项别开生面的比赛,在我国可说是第一次举办,反映非常热烈。



在“婆罗洲华文文学巡礼”行将落幕之际,笔者作了以上这番总结,期待在下一趟心灵旅程中,我们以满载的背包,再次徜徉在这片雨林沃土。



注释:

1. 周翠娟《砂华文学团体简介》,诗巫中华文艺社,2006

,页24。

2. 黄裕斌《砂华现代文学的滥觞与转型:星座诗社考察》,《犀鸟天地》网站,2010。

3. 《国际时报》1991年12月28日。

4. 《中文人》第9期,新纪元学院中文系,2010年6月,页6。

5. 《普门》106期,普门杂志社,2008年11月,页10。

6. 同上,页11。

把文学当一回事

《何乃健诗文集》推介礼讲话


何乃健这个名字,放在马华文学的座标上,具有以下几个意义:
一、何乃健从少年时期开始写作,坚持至今,逾半个世纪的爱好,终于凝成生命中最坚实的结晶,玲珑剔透。他以广泛的涉猎和深沉的积淀,化为自成一家的散文美学。他也擅长写隽永的小诗,闪现吉光片羽;那些篇幅较长的诗作,充满社会关怀与贬恶扬善的温厚力度。说何乃健是马华文坛中杰出的散文家和诗人,殆无疑议。
二、何乃健是国际著名的水稻专家,发表过一百多篇有关水稻的论文,出版了四本科普读物。这一切与他的文学活动并行不悖,可谓“文学与科学共舞,人文关怀与专业研究共一色”。在马华文坛上只有南马的潘雨桐具有此特点。南潘北何,互相辉映。
三、何乃健在思想上融合了儒道释三家的深刻内涵,具有典型东方知识分子的淑世情怀和豁达心态。他热爱大自然,系心环保,而又悲天悯人,具有大爱精神与仁者襟怀。好的文章的背后须有哲学的底蕴,乃健的作品确能让人感受这种底蕴的熏陶。他的文章抒发性灵、给人美感,启发人心,可谓影响深远,有益世道人心。
四、何乃健关心马华文学的发展,经常担任重要文学奖的评审与各种文学营的讲师,热心鼓励后进,提拔文坛新秀,甚至资助他们深造的费用,从不宣扬。何乃健出道时曾受香港诗人何达的指导和点拨,一生不忘师恩,经常向友侪提及。他把这种感恩化为扶掖后进的精神和力量。马华文学的薪火相承,正是因为有了像何乃健这一类爱护后辈、关心文运的“有心人”不断地默默耕耘与付出。此外,他有几年为韩江院讲授马华文学的课程,不计酬劳。这种以发扬马华文学为己任的精神,令人钦佩。
何乃健同时具有农业科学家与作家的双重身分,两者皆能胜任愉快,结出丰硕的果实。这与他的敬业乐业精神是分不开的,也与他的生涯规划得宜有很大的关系。何乃健很把文学当一回事,并视之为安身立命之所在,因此我们也很把《何乃健诗文集》的出版当一回事。这是我远从砂州前来参加这项推介礼的主要原因。我深信,何乃健这套诗文集中的一些作品,将来会成为马华文学的经典,至少是可以传世的佳作。

9.9.2011

黄乃裳


南京条约引来洋教士翕动的唇鬚
一位闽清少年向主学会了英文和科学
看不惯满口孔孟仁义的男盗女娼
他选择高唱忏悔和博爱的耶稣
以秀才第二名举人第三十名的资格
不去攀科举的青云路
却热衷于兴教育和办报纸(1)
三万多份“天足运动”的宣言
曾使全福建的官老爷吃了头痛散
患性病的同治皇帝死于天花
他教国人种牛痘祛毒保命
弟弟驾“致远”号撞沉日寇战舰
他用文字的鱼雷去撞日本帝国主义

满脑子改革维新的闽清才子
伙同六君子演出悲壮的“公车上书”
六君子惨死在老佛爷的狗头铡下
他逃到上海继续唸“阿门”
临走还给大佬康梁通风报讯

老佛爷的手伸不到闽清
那才子却不忍见乡人的贫穷饥馑
一个古老农业国的革命派
恪守以农为本的古训
召集了千多位垦民分批南迁
士农工商医都有人响应
原想找一片可供农耕的沃土
马来亚和苏门答腊都看不上
地广人稀的河域才合心意
甲必丹向薩拉瓦克的拉者引荐(2)
他竟选上拉讓江畔的沼泽地

红树林的树皮染红了红水河(3)
垦民喝下的淡水渗着拓荒的辛酸
他和垦民伐木开芭同吃同睡
几间临时的亚答厝挡住风雨和瘴癘
五谷丰登瓜菜满畦总在胼手胝足之后
垦民的船费却让他欠下一屁股债(4)
只好靠收捐来弥补垦场的拮据(5)
有经世韬略的革命家无用武之地
垦民的抱怨像阵雨淅淅沥沥
想从烟枪和赌馆榨出油水的拉者
要挟不遂成了逼收烂账的债主
“我黄乃裳宁可杀头剥皮
也不愿看着同胞沦为赌鬼和鸦片虫”
他用讲原则的高度来比肩刘善邦的厚实(6)
五年苦心经营的新福州垦场
从此告别了忧心又多病的黄港主
四万元债权向他下了逐客令(7)
他叫一位美国牧师来做代港主
富雅格收割几千亩土地的膠汁
塑造了一个繁荣的诗巫
让福州腔弥撒出卫理公会的百年福音(8)

一份《福建日报》在厦门横空而出
纸上风云的书生又再针砭时弊
贪赃枉法的提督下了封杀令
他久病成医想用猛药治封建沉疴
同盟会的忠贞会员可不是盖的
六十三岁还扛起福州起义的大旗
也许他太冲了军政府让他掌管交通部
老猿窃国他愤然丢下官印
回闽清开渠建坝又办教育会
或许民间该封他水利教育部长更适合

说他老骥伏枥也差不多
孙中山请他当中华民国的高等顾问
一生鞠躬尽瘁总算有个好归宿
他在闽清高寿病逝时
嘴角应銜着一朵无憾的微笑
成功或失败任由后人去评说
耿介书生忧国忧民坚持原则他是

12/05/2011

注释:
1.黄乃裳一生六次参与办报,分别是《郇山使者》、《星洲星报》、《福建日日新闻》、《福建日报》、《左海公道报》、《福报》、《伸报》。
2.1900年,黄乃裳在女婿林文庆博士介绍下,前往沙捞越(即今砂拉越Sarawak,早期译名为薩拉瓦克)拉讓江流域考察。古晋华人甲必丹王长水把他引荐给当时的第二代白人拉者(Rajah,即统治者)查尔斯·布鲁克(Charles Brook)。黄乃裳以港主身份与拉者订立垦约,以新珠山为垦区。
3.新珠山,马来语叫Sungai Merah,即红水河。
4.黄乃裳为发展垦场,曾先后两次向拉者借贷,共四万元。
5.黄乃裳在诗巫(Sibu)建立店铺,名为“新福州垦场公司”,出售米盐糖布等日常用品。在垦场经济拮据时,曾因向垦民收捐而引起不满。
6.刘善邦于十九世纪前半期,率领来自西加里曼丹的客籍矿工在石隆门(Bau)开采金矿,组织帽山十二公司。后因白人拉者政权的压迫及强征鸦片税与商品出入口税,于1857年率众起义,壮烈牺牲,其部众与帽山妇孺被赶尽杀绝。
7.在垦场经济困难时,拉者曾向黄乃裳提出:“若没有钱还,请即离开沙捞越,并不得向垦场人收款。”黄乃裳离境后,拉者就成了垦民的债权人。
8.黄乃裳于1904年回返中国,垦场事务交由美以美教会(卫理公会)牧师富雅格(Rev. James Mathews Hoover)代管。富雅格通晓福州话,使卫理公会在诗巫兴盛发展至今。

给我一片天空

一片成熟的紫色天空

别让酸雨淋湿了我的梦

别让烟雾遮蔽了我的真诚

别叫我内心天然的热带雨林

让位给一栋栋冷漠的洋灰钢骨

我把睿智沏成一壶龙井

我把哲思梳成一株银柳

我平和的心曲通过一管牧笛

悠悠地回荡在晚风夕照里

映象田思

作品集

【作品出版年表】
1. 诗集《赤道放歌》1978年新加坡洪炉文化企业
2. 诗集《竹廊》1982年吉隆坡铁山泥出版社
3. 散文集《长屋里的魔术师》1982年居銮曙光出版社
4. 诗集《犀鸟乡之歌》1986年香港国际出版社
5. 诗集《我们不是候鸟》1989年砂拉越华文作家协会
6. 评论集《六弦琴上谱新章》1992年砂拉越华族文化协
7. 诗集《给我一片天空》1995年吉隆坡千秋事业社
8. 散文集《撷一辑多彩的人生》1995年马来西亚董总
9. 评论集《找一条共同的芯》1995年诗巫中华文艺社
10.散文/小说集《田思散文小说选》1996年砂拉越华族文化协会
11.散文集《田思小品》1997年彩虹出版有限公司
12.与何乃健合著《含泪为大地抚伤》1999年千秋事业社
13.与傅承得合编《最美的诗·最爱的人》2000年大将出版社
14.《田思诗歌自选集》2002年大将出版社
15.评论《沙贝的迴响》2003年南大教育与研究基金会
16.与傅承得合编《何乃健散文精选及赏析》2004年大将出版社
17.学术论文《马华文学中的环保意识》2006年大将出版社

文章分類

聊天室


ShoutMix chat widget









泥上偶然留指爪

追蹤者